找到相关内容233篇,用时7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成语汇编(一)

    中窥见佛教成语的演变轨迹,以便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天闲暇之余,细读几则佛教成语,您或可领悟佛教心要、回味古大德参禅机趣、了解佛教净化人心的教理等等,对人我身心定有所利益。 ...佛教成语汇编(一)   文 / 慧伯   《佛教成语汇编》序言  “世界上没有始终孤立自生、一成不变的文化。任何社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一脉相承,绵延...

    慧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90865493.html
  • 张澄基:禅定的实际修法

    佛性当下现成,可是圆满证得此广大不可思议的佛性,还要继续不断地努力和精进!  以上将禅定的几种修法,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佛教的法门,因众生根器不同,种类极多,不过在任何修法中,禅定和慧观却是最主要的...密宗除数息观外,还有金刚诵,宝瓶气等修法。道教中也有许多很特别和殊胜的调息修法。柔和的调息法,实为最稳妥之修定方法,亦为佛陀亲所倡导之修法。  第四,依念诵,禅定  一心专一佛号,或一明咒,亦能入定...

    张澄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05266233.html
  • 论中国佛教的慈悲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中说: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可见,慈悲就是与众生拔苦与乐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慈心慈行和悲心悲行的的统一。根据佛教者的认知和思想境界的高低,可把慈悲分为三种,即(1)“众生...,是以佛教的般若空性及显空不二为指导,慈悲与般若无二双运,统一于大乘佛教的根本。发菩提心之中。菩提心体现于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的菩萨行。菩萨行是指以“六度”为中心的大乘所有的和行动,它是慈悲精神的真正...

    刘胜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54266499.html
  • 试论杨文会佛教净土观的内容及其特征(一)

    唯心净土是一致的。  延寿的禅净双修思想对禅宗各派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禅净双修成为宋以来中国汉地佛教的基本方法之一,念佛禅则成为与这种方法相应的基本形态之一。明末佛教四大师祩宏、真可、德清...杨文会对佛学的理解具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和特色,既体现了他维护传统的倾向,更体现了他对时代特征的认识及对新时代佛教理论的构建上。其佛教思想总的取向是,于佛教各宗乃至内外之学,均兼容并包、调和融通的态度。在...

    杨彪、陈永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3167846.html
  • 论禅净自悟与他力思想之开展──从念佛见佛到即心是佛

    性悟解。行者超越了“观相”之框套,更能打破一切执取(包括定中之境)。“念佛”法门,已不断地朝向“自心佛”──即心是佛。  四、即心是佛  定中见佛之成就与十方佛思想之发达,大大丰富了原始佛教固有的念佛...颇繁,来自社会之动荡与不平等,自然之灾难,末法意识之滋长,在五浊恶世中,修行是不易的,靠自身之力是难以达到解脱的。由是,净土经典对于西方极乐之描述,自然成为佛教者不可替代的归宿与最终目标。  称名...

    傅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61469797.html
  • 正念专注 活在当下——法国一行禅师访谈

    。我个人认为,佛教不应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概念或教条,应能引导人遵循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佛教,使人们更易于沟通、相互理解,建设一种友爱、和谐的关系。这次从西方来的所有成员都很激动,因为能...人数增加,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佛教徒与我们共共学。四年前我曾经到过高旻寺,由于时间较短,当时只在大殿举行了有许多信众参加的说法活动。当时曾谈到怎样运用佛教文化造福中国人民,如何过好宗教生活。在历史上...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90571450.html
  • 普及 提高 借鉴 创新——谈新世纪佛教教育

    推广,以致于某些学者提出要与佛教界分工负责,即佛教界只管,学术界负责理论指导,这种观念者恐怕不在少数,甚至教界也有人在极力提倡。试问:者不懂佛法能算是佛教吗?佛教徒不弘法,佛教的慧命靠谁来...对象和主体应该是广大民众,对僧才的培养主要目标应落脚在弘法利生上面。佛陀最初创立僧团的目的,除便于集中和管理外,主要还是想造就一批传教人才,这从他后期要求僧人外出传教时应分散行动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也...

    觉醒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94373705.html
  • 浅论佛教的心灵环保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56、达摩难陀法师著《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林淑丹、廖舜茹译 广东佛教编辑部印7、陈兵著《佛教与心理卫生》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论文20028、东杜法王仁波切著《心灵神医》... 摘要:   佛教是治心的宗教,以医治众生心病为己任,在三藏十二部经典里,每一部经典都是旨在治疗身心,指导人类获得解脱之道的佛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自我...

    释明生

    |浅论佛教的心灵环保|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00973877.html
  • 永明延寿对九识学说的态度

    术语翻译佛教词汇,引起一些话语歧义。另外,真谛三藏在佛教中错悟真心,由此产生了对印度经典的曲解。玄奘中梵文的功底俱佳,又有极高深的佛学造诣与证见地,在印度就被赞为“大乘天”、“解脱天”、“第一义...南北两道,道宠一系散布于北道一带,慧光一系散布于南道一带,因之而有南北之分。南道的论师将第七识定义为“阿黎耶识(阿赖耶识)”,以“法性真如”为第八识。北道论师师承菩提流支而以阿黎耶识为诸法的依。  ...

    孙劲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074083.html
  • 一个法国和尚的故事

    一天,他看了自己的朋友阿尔诺.戴雅尔丹摄制的一部关于西藏佛教大师的电影,其后又看了他的另一位朋友勒布瓦耶博士从印度大吉岭带回来的录像,还听了他们在喜马拉雅山所遇的一些描述,马蒂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受,受到了那些精神大师的吸引。最感到震动的,是他把西藏的佛教者,看作是“最符合我们理想的圣者、完人、哲人”。这些人,是智能的活的榜样。于是,他在内心对自己说:“如果有可能,在人类方面达到完善,那一定...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84875917.html